目前分類:佛學類 (47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唸誦六億觀音心咒一百萬《普賢行願品》的喇嘛往生記

  法王(如意宝晋美彭措1933-2004年)涅槃紀念法會(20101220— 1226)結束後的那天上午,學院天空出現了奇異景象,有人看見天上有兩個太陽,有人看見天上有三個太陽,憑著多年在(喇榮五明佛)學院的經驗,他們知道又一位成就者融入了法界!

  此時,喇嘛區的一座小屋裏,85歲的老喇嘛丹珠盤腿而坐,已然安祥逝去。  

  丹珠喇嘛曾經一直發願,希望在法王圓寂那天追隨上師而去。這次紀念法會前,他就對托聶堪布說:“我可能快要走了,會不會在法王圓寂那天走呢?”法會的最後一天,托聶堪布本來要下去爐霍辦事,丹珠喇嘛對他說:“今天你哪兒也別去,明早之前我肯定會走!”果然,凌晨4點左右,無病無痛的老喇嘛丹珠在托聶堪布等幾位喇嘛的守護下安然示寂。

  藏區的冬天,滴水成冰,物硬如鐵,按規定放置了七天的老喇嘛遺體,卻依然柔軟如初。在這鮮少出現彩虹的季節,他所居住的小屋上空出現了兩次彩虹,大圓滿成就標誌的瑞相令人驚歎不已。

  許多年前,丹珠喇嘛來到佛學院,因為沒有親戚朋友照顧,除了托聶堪布幫他提提水外,日常生活都是自理,極其簡單,大部分時間用於閉關修習。據悉,他已念誦了六億觀音心咒,一百萬《普賢行願品》,十萬遍以上的《三十五佛懺悔文》,並每天堅持念誦七遍大圓滿的甚深續部等等,數量之多讓人咋舌,精進程度令人汗顏。圓寂後,當人們依照他之前的囑託變賣小屋辦理後事時,卻發現屋內所有物品加起來不足1000元。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藏傳佛教十分重視形象思維,眾多的藏傳佛教寺廟都以唐卡畫、壁畫、酥油花、剪堆(又稱堆繡)來解釋佛理,而《生死流轉圖》往往是被畫在各寺廟的大經堂的外壁上,是不可或缺的圖畫之一。《生死流轉圖》的結構嚴謹,寓意深刻,畫面中心部分是一個圓輪,它由一隻大烏龜所抓執。

生死流轉,又稱六道輪迴,是佛教因緣生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。信仰佛教的第一步就是深信六道輪迴和因果相續,因緣生法,從而產生怖畏心和出離心。

這是促進學佛的善士修行的最基本的動力,不了解六道輪迴,就無從了解十二因緣;不了解十二因緣,就無法解開生死輪迴的環子而得到解脫。有個別信士學佛多年還在原地打轉,追求神通和旁門左道,對於修行不能精進,不能吃苦,究其原因即在於此。佛教認為,人及眾生並非僅有一次生死,而是有前世、後世乃至生生世世,絕大多數皆在生死中流轉,依眾生所具善惡之業的多少,而輪迴于六道。這六道是(1)天道;(2)人道;(3)阿修羅道;(4)畜生道;(5)餓鬼道;(6)地獄道。此六道中,前三道為善道,後三道為惡道,又稱三惡道三涂。初學佛的人無論大乘小乘,皆從畏懼流轉三惡道受無窮苦而初發出離心,之後,學修大乘之人才有可能發菩提心,入菩薩行。沒有出離心作基礎,發菩提心就是空中樓閣,毫無意義。比如人類,生來不會飛,如果沒有對升空的嚮往,沒有對鳥兒自由飛翔的羨慕與模倣,就永遠不可能發明創造飛機,修行亦然。一個人自己樂於享受人間的五欲,不能自拔,也不想自拔,對於三惡道。三善道,將信將疑,怎麼會自度度他,救度眾生脫離苦海呢?

所以,儘管有個別人,對小乘存有成見,但對修行人必須具備出離心則不能提出異議。那麼,究竟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眾生在生死中流轉,又怎樣能獲得覺悟和出離呢?我們此處不做純理論上的論述,而是結合一幅藏傳佛教的《生死流轉圖》(又稱《六道輪迴圖》)來詮釋此理。

十二因緣流轉門.JPG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藏曆鐵虎年對照表、2010年藏曆西曆殊勝日對照表

藏曆每年的一月一日神變節,舉行神變月共修法會,所謂神變月也就是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降伏外道六本師、大力顯揚佛法聖教的殊妙吉祥佳日,眾多佛教經論中都曾提到過神變月的殊勝功德,在此期間(尤其是在上弦月內),每做一件善事,其功德都會比平日行相同善法所得功德增上十萬倍。因此說,若您能在神變月期間精勤行善,不僅功不唐捐,更可借此機會迅猛地消除宿業、培植福報資糧。 

正月 神變月

初一 2/14  神變節神變月開端,這天開始整個月每天功德翻無數倍,十齋日,禪定勝王佛的時節,三聖尊吉祥日。

初二   2/15 太虛大師圓寂。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發 心

原始乘行人,為求從輪迴生死中解脫,發出離三界之心。這亦是三乘共有的心態。不過此心以自利為主,而佛陀在成道時觀見六道有情過往生皆為父母,故此教人發大悲心、希望眾生亦能得到解脫。如是便稱為大乘,菩薩乘。此乘行人於世間眾生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自利利他。除了一生一世的分段生死,需要出離解脫,佛陀教法的深義,更開顯了變易生死,也就是心念的起伏,使我們意亂情迷,于每一念中經曆六道生死。要從變易生死中解脫,便要證悟清凈圓滿的覺性,如佛所覺,因此而發的心願便是要成就清凈圓滿大悲大智的無上正等正覺,成就佛陀的果位,這菩提願心是大乘行人、金剛乘行人所必須具有的、自利利他之心。現代人的智慧高,有環保意識,危機感強,理解力亦強,對各乘的發心不難理解,只是長遠心難得,容易退轉。故這些應該用戒律和誓句來管束,在教授中隨宜傳五戒十善便顯得十分重要了!三年、五年才傳一次菩薩戒,實在不足。

以戒為師

不同層次的發心,要用不同程度的戒律和誓句來規範,令這發心不會偏差或者入于錯道。原始乘以出離心為主,所依是別解脫戒:在家居士眾要守五戒,出家眾則有沙彌十戒,正學女六法、比丘二百五十條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、重在身口二門。大乘與密乘發菩提心、四無量心,持菩薩戒,守四弘誓願。大乘戒律,以心為主,十重四十八輕,無論在家出家,發大乘長遠心者皆當受持。身口二門為利他故,可以方便開許。心則不能有絲毫損他之念。別解脫戒之受持,盡形壽;菩薩戒是直至成佛、盡未來世,當所受持,不以一生一世為限。密教所傳或依文佛或依金剛手秘密主,戒律以“十善”為基,菩薩戒為本,每一密乘次第有相應之戒和誓句:瓶灌依“十四根本墮”,密灌守“八支粗罪”、“五方佛三昧耶戒”、更上則是與根本上師之身語意相關之“根本與支分誓句”,最終以大圓滿戒:“須臾不離菩提心”為標的。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佛法起源於印度,傳播到亞洲以至整個世界發揚光大。于東亞地區而言,佛法約分漢傳、南傳、藏傳三支,南傳以弘揚原始乘為主,漢傳大乘共有八宗(律宗、三論宗、凈土宗、禪宗、天臺宗、華嚴宗、法相宗、密宗。),而藏傳則以金剛乘統攝大乘及密乘,揉合了印度晚期大乘佛法、密乘教法與漢地佛法(如禪宗)之精要,集各家之大成,開示即身成佛之道路。

佛法流傳至今面對應該如何現代化以應眾生之機,更要面對如何方能調伏、教化現代人而不被世俗化的問題,這是各宗各派都不能回避的事實。要解決這二而一的問題,我們應該先反思和理順佛法本身的宗旨,緣起和演變。從中看清楚現代佛教修學的體系應該如何建設。

佛陀橫空出世,于一生中,超凡入聖,示現於此五濁惡世乃能成佛,歸根究底是要眾生明白生、老、病、死,見思煩惱是苦;輪迴于六道中,其實更苦。應該修行,以求解脫,最終好像他一樣成佛。對安於逸樂此生的眾生,說以生死無常而驚醒之。有生必有死,死是一定的,而死時不定,死后不能帶走一針一線,只有業力隨身。每日醒來,當應感恩,因為並未一睡不起。死后由於過往生中所作業力驅使于六道中流轉生死,有如火宅中人!

這是生命的實相,明白了這一事實,更要知道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應該對佛陀和他教授的解脫法門生起信心,精進修行。論中之王──龍樹菩薩之《大智度論》云:“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”三寶的角色是教導、警覺,開悟還得從自心,而信心的出現,是對生死的恐懼、困惑驅使我們改變,例如李連杰先生在面對海嘯后的大轉變,全身投入佛事、慈善事業。眾生要找尋依怙者,如子覓母,不論原始乘、大乘和金剛乘都以佛陀、他的教法及其僧伽聖眾為皈依的對象,金剛乘以重視修持故以尋找心靈的導師為一切的開始,故作四皈依、皈依上師、佛、法、僧。以上師身為僧寶、上師語為法寶、上師意為佛寶。其中更有不同層次的、對自性的皈依。密宗皈依之對象——三寶:佛、法、僧,三根本:上師、本尊、空行,三身:法、報、化——非為九種不同之實體,乃為勝義皈依之九種互相依存相連而不可分離之相面。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懂得規畫時間,不了解應當抱持何種心態面對遭遇到的一切,往往歲月不饒人,一日復一日,一年復一年,轉眼間,一切早已成為過去式,事事無成,整日為三餐奔波而虛度人生,為了飽滿口福、滿足視覺上的舒適、追求動聽的音樂、渴望讚美的話語、爽快迷人的香味……假如這些享受,才是人的一切,那當我們獲得這一切時,真正的快樂,是否刻刻不離我們,答案是:並沒有。因為人的心靈層面,高於感官的享受,光以物質的享受,無法將內心的憂愁、擔心、煩惱、苦惱、焦慮,棄之於一旁。

是故,想在此分享一些,我親耳從上師口中聽到的竅門。

每個人每天一定會起床,如果不起床的話,也看不到我寫的這些。哈!

每日醒時的那一時刻,是神聖的一刻,它可以左右你整天的心情,給予你一股驚人的力量,可能與「一日之季在於晨」相差不遠。

因此,每日醒時的第一刻,必須意識到自己還呼吸著,沒有發生任何意外,地震或心臟病,在睡覺時死亡,而是幸運地醒來,並察覺到自己的生命之流,仍然未斷,還是一個人,生為一個人是多麼的幸運,況且是一個暇滿人身,五根具全,能走路、看佛書、能說話、唸佛、持咒,是多麼幸福的事。倘若是個看不到、聽不到聲音的人,是多麼的可憐,而我不是。再想想,人生難得今已得,佛法難聞今已聞,所以要下定決心:「過一個有義意的人生,革面洗新,好好的去幫助別人,即使無法幫助別人,至少不要去傷害別人。」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密 宗 拜 佛 時 雙 手 先 放 在 頭 頂 上 , 表 示 今 生 要 學 習 諸 佛 的 慈 悲 行 為 願 力 , 臨 命 終 時 要 直 接 投 生 西 方 淨 土 , 直 接 拜 阿 彌 陀 佛 為 老 師 , 快 速 而 直 接 的 修 行到 到 與 阿 彌 陀 佛 相 同 的 境 界 後 , 趕 快 回 來 幫 助 大 眾 , 不 要 再 在 生 死 輪 迴 中 隨 業 力 流 轉 不 停 , 痛 苦 不 堪 .

密 宗 拜 佛 時 第 二 步 是 將 雙 手 在 額 頭 , 嘴 唇 及 心 口 上 各 碰 觸 一 下 表 示 洗 淨 自 己 所 做 的 , 所 說 的 , 所 想 的 不 當 言 行 並 且 將 自 己 所 做 的 , 所 說 的 , 所 想 的 良 好 言 行 的 功 德 獻 給 自 己 的 上 師 與 諸 佛 菩 薩 , 感 謝 祂 們 生 生 世 世 不 停 止 的 教 導 大 眾 如 何 作 人 做 事 , 一 步 一 步 的 帶 領 我 們 的 心 向 更 高 的 境 界 昇 華 , 凡 人 一 直 到 我 們 成 佛 .

密 宗 拜 佛 時 第 三 步 是 彎 腰 後 用 雙 手 在 地 上 滑 行 直 到 身 體 貼 地 此 時 拜 佛 者 觀 想 雙 手 十 指 表 示 菩 薩 修 行 中 的 十 種 階 段 [ 十 地 ] ; 四 肢 代 表 [ 慈 悲 ] , [ 愛 語 ] , [ 利 行 ] , [ 同 事 ] 的 菩 薩 渡 化 眾 生 的 心 態 與 智 慧 方 便 . 額 頭 觸 地 表 示 自 己 發 願 將 以 上 述 四 種 行 為 完 成 菩 薩 十 地 的 修 行 達 到 諸 佛 所 證 得 的 絕 對 十 一 地 [ 完 全 光 明 地 ] 的 境 界 .

起 身 時 觀 想 四 肢 表 示 四 無 量 心 [ 慈 ] , [ 悲 ] , [ 喜 ] , [ 捨 ] ; 願 一 切 眾 生 具 樂 及 樂 因 願 一 切 眾 生 離 苦 及 苦 因 ; 願 一 切 眾 生 不 離 無 苦 之 妙 樂 ; 願 一 切 眾 生 遠 離 怨 親 愛 憎 常 住 大 平 等 捨 以 滿 懷 的 慈 悲 再 回 來 內 省 自 己 的 心 地 行 持 是 否 與 諸 佛 菩 薩 相 應 確 實 把 四 無 量 心 的 精 神 在 生 活 中 踐 履 , 把 苦 痛 的 人 間 變 成 清 潔 的 佛 國 淨 土 . 更 表 示 即 使 修 行 者 證 得 五 道 十 地 , 依 然 不 捨 眾 生 , 一 定 會 乘 願 再 來 度 盡 有 情 的 大 悲 誓 願 。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  

3、迴 向 殊 勝

迴向的含義是什麽呢?譬如,有十個人,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,而其他九人都沒有,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,但是他卻捨不得,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。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。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,能夠獲得善報,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,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衆生,這就是迴向的內涵。 

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09年 2月 25日 星期三  -- 3月26日 星期四

神變月開端,這天開始整個月每天功德翻無數倍,德格嘉絨寺蓮花生大士長壽法7天,十齋日,禪定勝王佛的時節,三聖尊吉祥日,馬祖道一禪師圓寂.

藏曆新年.回龍日.一月神變月.苦行月.功德100×100倍.紀念釋迦牟尼佛以神變降除外道功德100倍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八、見性不分──見無是非

 
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若此見精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現在我前?見我必真,我今身心復是何物?而今身心分別有實;彼見無別,分別我身。若實我心,令我今見,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?何殊如來先前所難言:物能見我。惟垂大慈,開發未悟。」

 

佛告阿難:「汝今所言,見在汝前,是義非實。若實汝前,汝實見者,則此見精既有方所,非無指示?且今與汝坐祇陀林,遍觀林渠及與殿堂,上至日月,前對恆河,汝今於我師子座前,舉手指陳是種種相:陰者是林,明者是日,礙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草樹纖毫,大小雖殊,但可有形,無不指著。若必其見,現在汝前,汝應以手確實指陳,何者是見?阿難!當知若空是見,既已成見,何者是空?若物是見,既已是見,何者為物?汝可微細披剝萬象,析出精明淨妙見元,指陳示我,同彼諸物,分明無惑。」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五、見性無還──可還是塵

 

阿難承佛悲救深誨,垂泣叉手而白佛言:「我雖承佛如是妙音,悟妙明心元所圓滿,常住心地。而我悟佛現說法音,現以緣心,允所瞻仰,徒獲此心,未敢認為本元心地。願佛哀愍,宣示圓音,拔我疑根,歸無上道。」

 

佛告阿難:「汝等尚以緣心聽法,此法亦緣,非得法性。如人以手,指月示人,彼人因指當應看月;若復觀指以為月體,此人豈惟亡失月輪,亦亡其指。何以故?以所標指為明月故;豈惟亡指,亦復不識明之與暗。何以故?即以指體為月明性,明、暗二性無所了故。汝亦如是,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,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。譬如有客,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而掌亭人,都無所去,名為亭主。此亦如是: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。云何離聲無分別性?斯則豈惟聲分別心;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;如是乃至分別都無,非色非空,拘舍離等,昧為冥諦,離諸法緣,無分別性。則汝心性各有所還,云何為主?」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、見性不動──動者是塵

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從《楞嚴經》「十番辨見」試論真心之體認

壹、緒論

 

《楞嚴經》開示的法門是圓頓之教,修行之要,在於依「真心」而修。何謂「真心」?這是一個體證的問題,非語言分析可以交代清楚。然而,觀念正確,是可以幫助我們對修行方向的掌握,關鍵所在,即是對於「真心」是否有「如實」而「相應」的了解。本文是繼〈從《楞嚴經》「七處徵心」試論佛法之修行〉的續作[1]。因為「七處徵心」是破除我們對妄心的誤認,破妄之後,而阿難仍不知「心」在哪裏?於是,如來乃藉「見性」作比喻,共有十番的說明,前人稱為「十番辨見」或「十番顯見」。

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冤親債主也是與我們同源而生:「最大的錯誤就是以為自己和他人不同。」修法念經是希望自己與祂們都能轉識成智,一起提昇,而不是排斥祂們!

希望自己能進步學習菩薩精神,心量無限開展而有如虛空一般!

 

  台灣南部有個女眾住持的道場,有一天住持被一陣悽慘的哭聲吵醒,住持睜眼一看,一群男女老少身上皮開肉綻的跪在面前,住持嚇了一大跳,連忙問他們:「為什麼這樣狼狽?誰做的?」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《金剛心總持論》.《金剛心陀羅尼經》‧後趙天竺僧佛圖澄    

 

 

【薦拔亡親論第三十一】 
文殊菩薩問佛:云何凡人在生不能齋戒,修諸佛慧,死後有孝順男女,請僧轉誦大乘,修設水陸無遮大齋,資度亡者。未審亡者,實得度否?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《金剛心總持論》.《金剛心陀羅尼經》‧後趙天竺僧佛圖澄  

【得生天堂論第十六】
文殊菩薩問佛:修何福業,得生天堂?
世尊曰:若有眾生,信佛因果,受三皈依,持五戒、修十善,事二親,截斷邪淫,常行正道,齋僧供佛,修塔造庵,轉誦大乘,莊嚴佛相,護善遮惡,作大福田。是人捨壽,必生上界三十三天,受諸天福,五欲妙樂,思衣衣來,想食食至,皆是自然化成,不用人力所辦,天上一日,人間百年,各具五種神通,快樂逍遙自在。
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《金剛心總持論》.《金剛心陀羅尼經》‧後趙天竺僧佛圖澄 

 


【金剛果論第一】
【開示初機論第一】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

人生在世要想使自己過得更好,最主要的是要增加自己的福德,許多人命運不好,煩惱多都是因為福氣和功德少的緣故,所以一個人如果能使自己增加了福德,再加上自己的奮鬥和努力,就能使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好。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用七支供來供養佛。說得再通俗一點七支供的意思就是七種供養佛菩薩的方法,這七種方法可以使供養者迅速積累起福德和智慧。

 

第一支是頂禮,也就是磕頭。頂禮的目的是恭敬佛菩薩及善知識。因為佛菩薩,作了許多善事,度化和幫助了無量眾生,積累了無量的功德,我們誠心恭敬他們,他們就會把他們的善業和功德回向給我們,使我們能迅速受益,迅速積累起福德和智慧。

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農曆十月初八行善功德大 ( 國曆97115日星期三 )

 

行善真好

祈願善心、美好、圓滿處處充滿在台灣每個角落…

  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  


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