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心的目的是為了要脫離輪回的痛苦,但此種解脫不應只為個人,而是希望在求得解脫之後,能以自己所獲得的知識和智慧來幫助他人。所以成佛基本上有兩個目的,就是利益自己,以及利益眾生。
 
  剛剛所講,個人想獲得的解脫並非真正究竟的。在佛陀的法教裏提到的解脫有兩種。第一種屬於小乘的,起于眾生體驗到輪回之苦,瞭解到萬法都是因緣所生,虛幻無常。在這種痛苦的輪回中,產生強烈的欲望,希望脫離痛苦,得到安詳平靜,得到快樂。這種就是我們所謂的阿羅漢的解脫,但它並非是真正的解脫。
 
  這種自了式的解脫,為何我們仍說它是一種解脫呢?因為它本身雖不圓滿,但也包含了某種程度的證悟。一個阿羅漢已證悟到無我的境界,這種證悟算是解脫的一部分,不過它並非究竟。這是由於在這種證悟解脫的過程中,還存在著一種很微細的執著。這種執著是什麼?就是執著在一種很平靜的體驗中。這種對於境界的執著仍需破除。所以另外一種,也就是第二種解脫,已經突破了這種障礙。此時,一個人不在重視自己的境界,而開始更積極的考慮到他人。這就是,佛在第二次轉法輪時,所教授的菩提道的方法。
 
  成佛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?它代表克服一切的執著。我們剛剛講到的小乘的修持方法,在了知輪回皆苦後,便生起堅強的初離心。但決心脫離輪回的同時,也存在著一種危險,那就是有可能因此而執著在這種寧靜的體驗中---我們開始想捉住它不放,以延續這種舒適的感覺。
 
  但佛陀曾經說過,任何一種執著都是痛苦的根源只要有執著,痛苦一定跟著產生。所以在佛陀得法教裏,他說過,我們要放棄的並非痛苦本身。對於痛苦,我們要去正視它、瞭解它,我們所要放棄的是痛苦的原因。那麼痛苦的原因是什麼?就是“癡”,也就是執著---任何一種對自己、對他人、對一切事物的執著。這種痛苦的根本之因才是我們要放棄的。
 
  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,曾在授法時對他的法子那諾巴說:“將我們緊系在輪回的並非一切現象或外相,而是我們對此外相的執著。”我們必須瞭解,一切外相本身並無問題,因為一切的存在均是因緣的聚合。任何一個現象都是由因緣發生的,問題在於我們對它起了執著。我們對此緣起法不甚通解,認為一切都是永久存在的,或于一位創造者所創造出來的。當我們一對現象界起執著時,便是問題的開始了。究竟上來看,沒有任何東西是由一位創造者所創造而產生的,一切事物都是由於因緣湊合而生起的。當我們看到這一點時,便會瞭解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脫離其他事情而單獨存在的。如果我們不瞭解這一點,那麼每當外界轉變時,我們便會感覺十分痛苦,而這也就是為何帝洛巴要對那諾巴說:“你所需要切斷的是執著,並非外界”的原因了。所以說,外在現象本身並無錯誤,是我們這個執著於它,並信以為真的心,才是真正問題的所在。
 
  修持佛法最根本的就是要去除執著。執著本身是一種習慣,一種積習。我們可以這樣說,“業”實際上就是一種執著。為什麼 ?因為業本身就是一種習慣,它是我們累劫所做,深深的堆砌蝕刻在我們的阿賴耶裏所形成的一種習氣。這種習氣就是執著,它變成我們輪回與痛苦的根本原因---任何對於我們自身、對於他人、對於外在事物、對於客體的執著都會導致痛苦。所以,我們想想就知道,就因為這樣,所以不管我們擁有多少東西,永遠都不會滿足。不知足本身就是一種痛苦。所以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執著。很多上師都這樣說過,修持佛法是為了改變或我們的心,而非改變一切外在的事物。
 
  因此,我們修行佛法一定要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裏。有很多人認為修行就是,我們每天在某個非常正式的時間裏,端正的坐在壇城前打坐。在這個時間內,我們好好祈禱,儘量克制不該說、或不該想的事,以掃除心中的妄想。當然,這是修行,但出了這段所謂的“修行時間”以後呢?有些人便覺得可以為所欲為,心中有妄也可以隨它轉了。如果,我們認為這不包括在修行裏面的話,便把修行的意義弄錯了,修行一定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上。西藏最出名的瑜伽士密勒日巴曾講過:“我不懂什麼戒律,也不懂這些經續的論點;我所懂得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調伏自心。”當然,他並不是真的不瞭解佛教的經論哲理,或佛教的戒律;他之所以這麼說,只是表示他把心完全用在修行上了。所以,他說西藏有句諺語“依義不依語”---依照本意,不依照話語。也就是,任何所學的都要能應用在我們的心上才算數。
 
  因此,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要調伏我們的心,或調伏我們的執著而來的。而在一切修行中,首要,也最有效的修行法門就是發展菩提心,升起慈悲心。
 
   “入菩薩行”的作者寂天菩薩曾如是說:“一切其他的功德就像是一顆水樹一樣”此處直譯為水樹,但可能指的就是香蕉樹。我們都知道,香蕉樹是無根、無干的。它的樹幹都是由葉子長成。層層裹起。我們要把表皮一層一層剝開的話,就會發現它根本沒有一個樹幹、一棵樹的存在。這就表示一切沒有菩提心的功德,雖也是功德,然而往往後面跟著惡業而來。而惡業往往是非常強的,所以說到最後等於沒有多大意義。一個有菩提心的人,有時所積的功德雖然很小,但由於慈悲的緣故,所以功德更像一棵滿願樹一樣,任何願望都可以圓滿,而且樹不停長大。為什麼呢?因為菩提心所累積的這個功德會不斷增長,而且可淨除我們多生多劫來的業障。雖然在發願時,我們看不到結果,但其功德的確會是非常大的。
 
  佛陀的前生有一世曾是一位船長,在他的船上有五百商人。其中有一人心存邪惡,想謀財害命,殺掉所有其他的人。船長獲悉他的想法後,便先把這個人給殺了。通常來說,殺生,尤其是殺人,是所有惡業裏最重要的一個。但船長做這件事時,其動機非常純正無暇。第一,他是為了保護所有其他的人。第二,他不希望這個人在殺了這麼多人之後,造成萬劫不復的惡業。所以當船長在殺這個人時,便發下誓言:“今日一切我殺的惡果均由我一人承擔。”因此,他為這事反累積了功德。由以上可以看出,當我們在行做任何事時,我們的動機和發心,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。有些人埋怨修行了很久,持了很多咒,但經過這麼多年欲仍然一點結果也沒有。用這樣的理由去責怪修行,基本上是錯誤的。我們先要觀視自己的行為和動機。
 
  很多行者都想證悟空性,也有很多行者都在修空性的法門。但是,如有行者認為修行空性不須有慈悲,不須有菩提心的話,那就完全錯了。一個行者如不升起菩提心,根本無法證入空性。因為“空性”,依佛理的解釋,並非像空的杯子裏面那種空間的空無。佛教所謂的空性是離於一切言語、離於四邊(執)、八迷的。一切合於這些條件的才叫做空性。何為四邊呢?即空、有、亦空亦有、非空非有,而八迷就是龍樹菩薩所講的:生、滅、來、去、一、異、斷、常。要離去這些東西,剩下的才是我們所說的空,而非把杯子倒空了,裏面的空間我們叫做空。
 
  所以真正的空是什麼意思呢?當我們有慈悲心,且圓滿時,便能證入空性了。慈悲本身就包含了無界限的涵義,它的本質是無限的。由於它的無限,所以也包含了空的本質在裏面。因此我們要這樣看,慈悲和空性二者是不分的,也就是二者即一。或者我們也可以如是說,方便和智慧是二者不分的。缺少方便的智慧,其智慧不具意義;而缺少智慧的方便,方便便無效用。所以行者要修持使智慧與方便合一,也就是空性與菩提心的合一。空性的了悟是由菩提心的圓滿而來,這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。因為當我們證悟空性時,我們的究竟菩提心、究竟的大慈悲心便會自然升起。
 
  身為一個修行人,修菩薩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。或許我們無法像以前的諸大菩薩一樣圓滿一切菩薩行,但在日常生活裏,至少我們可以對別人慈悲、對別人客氣一些,這樣子也是有助益的。為什麼呢?因為當我們的心、我們的動機是慈悲的時,我們的行為就會產生正面順心的結果。如果我們的動機本身不純,則無論我們做事的過程或行為本身有多好,它所產生的結果也將呈負面的居多。因此,動機和其所產生的結果是成正比的。
 
  在密續裏面,我們常談到“真空與大樂”。很多人把大樂“大法喜”解釋成凡夫的各種欲樂,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。這種大樂是如何升起的呢?就是當我們升起極大的慈悲心時,所自然產生的一種極不平凡、無法言喻的大法喜,這就是所謂的大樂。因此,從這一點來看,我們也可以說,一個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是無法修密乘、修續部的法教的。
 
  再舉個例子。我們知道每個儀軌的開始,都要先做皈依、發菩提心,然後空觀升起本尊---無論此本尊是自觀或對觀。這個步驟並非表示我們要費力造作觀想,把一切東西變不見了,再從這個空裏創造出一個東西來,不是的!此義表示,我們瞭解一切都屬空性,而在此空性中,由於我們的悲心,而升起了一位本尊。所以,此觀想的意義就在這裏。
 
  我們可以再一次這樣說,一個沒有菩提心的人是根本沒有辦法修密續的教法的,為什麼呢?菩提心比喻像條高速公路,任何車子都可以在上面行駛。至於我們可以多快到達目的地,那就要看我們車子的好壞了。金剛乘可以算是一輛跑車,但無論我們的車子多好,若沒有高速公路,也很難能如期到達目的地。
 
  因此,什麼是空的真實義?因為有“空”,慈悲才能由其中升起,基本質是無限的;而由於慈悲本身無限的特質,因此,它也具空義。基本上而言,沒有慈悲的心行,其對空的了悟也將無法真實圓滿。唯有體悟“空”與“慈悲”的不異性,才能證入圓滿的空性。而真實的修學方法也就在此,那就是智慧(空)和方便(慈悲)的不可分性。空、圓滿、慈悲均指同樣一個東西,也就是菩提心。菩提心可以導入我們對圓滿的瞭解,而後,它可以對我們在每一方面有極大的助益。一旦我們進入圓滿的怔悟,絕對菩提心便會升起。那種感覺是來自對“空”的瞭解。空性也就是絕對菩提心---大悲心。因此,它們是相輔相成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市民的天空 的頭像
    小市民的天空

    ♡ 天空。♥

    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