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這些聖眾之前念修“所有十方世界中”等而敬獻七支供。

 

  觀好了資糧田,就在聖眾前修七支供。

 

  這有什麼必要呢?我們要成辦任何果,都必須積聚因緣,若只有因而沒有助緣,則難以成辦。四個觀法中,“觀修各自的所緣行相”是因,如果缺乏順緣--積聚資糧,又沒有遣除違緣業障,即使努力地修習所緣行相,也很難有驗相。相反,如果首先作好積資淨障的加行,由於具足順緣,就能順利生起修法的功德。因此,進入正行的觀修之前,應當重視積資淨障。

 

  以比喻來說,如果希望莊稼長得好,首先應拔草鬆土等,各方面準備妥善之後,再播下種子,就會順利地成長。如果最初不妥善準備,違緣的雜草沒有遣除,順緣的水土肥料也沒有積聚,這樣匆匆忙忙地播種,會導致無法出生果實,或者果實品質不好。這個比喻說明,在進入正行之前,加行的準備不可缺少。

 

  如何積資淨障呢?即按《普賢行願品》中七支供偈頌,依文作觀,就能積聚資糧、淨除罪障。大乘諸宗一致按《行願品》修七支供,是有其原因的,因為七支供攝集了所有積資淨障的要點,若能如法按《行願品》觀修,觀修一次就能聚集無量福德聚。這是一種費時少、收效大的竅訣性觀修,它歸攝了所有積資淨障的方法,而且各方面都成了最廣大的相--所緣境最廣大、能緣心最廣大、所發願也最廣大。由於這個特點,在此總集性的修法中,能一次性完成最大量的積資淨障。

 

  下面簡略地解釋七支供的願文,重點應放在隨文起觀上。為了使觀修得力,起到積資淨罪的效果,首先務必要理解願文的意義,直到非常熟悉為止,這樣念誦時才能隨文觀想,發起清淨廣大的願心,這才是真實攝集資糧。否則,只是口中念誦,心裏未能隨文入觀,雖然也有些功德,但是達不到此處修法的要求。

 

  “七支供”包括禮敬支、供養支、懺悔支、隨喜支、請轉法輪支、請佛住世支和回向支。其中,禮敬、供養、隨喜、請轉法輪、請佛住世這五支是積聚修法順緣的積累資糧,懺悔支是遣除修法違緣的淨除罪障,回向支是使積聚的功德增上、廣大、無盡。

 

  第一支--禮敬支:

 

  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師子,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餘。

  此頌是說總的禮敬。“總”是指身口意合起來禮敬。

  禮敬的對境是十方世界中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一切諸佛,在如此廣大的對境前,自己以真誠之心,身清淨、語清淨、意清淨,未被罪業染汙,同時遍禮諸佛。不是以一身禮一尊佛,而是遍於法界禮敬十方三世諸佛,這是三門總禮。

 

  下面分別進行身、語、意的敬禮。

  普賢行願威神力,普現一切如來前,一身複現刹塵身,一一遍禮刹塵佛。

 

  依仗普賢行願的威神之力,觀修一身化現佛刹極微塵數身,每一身都遍禮佛刹極微塵數佛。換言之,一身化無量身,每一身又禮無量佛,是這麼廣大的身頂禮。

 

  此處,禮敬諸佛,一定要明顯地觀想出來,三世諸佛如在眼前一般,一一地頂禮。以至誠心頂禮一佛,也有無量功德,何況無量身禮無量佛。這是一種周遍廣大的普賢頂禮,能攝集無量福德。

 

  意敬禮是深信諸佛周遍法界,以此勝解信隨念諸佛的功德海,安住這種狀態中,叫意敬禮,這是一種無盡的、具有大功德的頂禮。願文中說:

 

  於一塵中塵數佛,各處菩薩眾會中,無盡法界塵亦然,深信諸佛皆充滿。

 

  又是以心觀想:僅僅一粒極微塵中,便已充滿佛刹極微塵數的佛陀,每一尊佛都處在浩瀚如海的菩薩眾會之中。一粒極微塵是如此,無盡法界中的每一粒微塵也是如此。對於“一塵中有塵數佛,無盡法界塵亦然”,內心深深地生起勝解。如此隨念諸佛的功德,叫意敬禮。

 

  以下是語敬禮:

  十大願王中的稱讚如來,攝在敬禮支中。稱讚諸佛的功德大海,就是觀想:自己的心性有一種無礙的能力,可以從舌根出無量音聲海、言辭海,盡未來際稱讚佛的功德,這是語敬禮。

 

  各以一切音聲海,普出無盡妙言辭,盡于未來一切劫,贊佛甚深功德海。

 

  在佛刹極微塵數諸佛中的每一尊佛前,我都化現無量身體,每一身有無量頭,每一頭有無量舌,每一舌流出無量音聲海,每一音聲又流出無盡的言辭海,這樣稱讚如來功德,直到一切劫窮盡之時,我的讚歎才有窮盡,由時劫不可窮盡的緣故,我此讚歎無有窮盡。如此從內心深處發起大願。

 

  一切功德都是隨心而生,心量有多大、多深廣,福德就有多大。因此,內心要真正這樣觀想、真切發起大願,切莫流於表面,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念而已。

 

  第二支--供養支:

 

  以諸最勝妙華鬘,伎樂塗香及傘蓋,如是最勝莊嚴具,我以供養諸如來。

  最勝衣服最勝香,末香燒香與燈燭,一一皆如妙高聚,我悉供養諸如來。

 

  隨著念誦,內心觀想人天最殊勝的妙花,包括:大自然生長的鮮花、人工製作的各種金屬花、塑膠花,由單色或雜色花組成的花鬘,人天各種美妙的音樂、塗香、傘蓋。總之,攝集一切人天最殊勝、最莊嚴、最悅意的資具,清晰地觀想在自己心前,虔誠地供養諸佛如來。

 

  念誦觀想的速度不一定要很快,主要是心裏應觀想清晰,供養心要懇切,因為主要是以心修積資糧,而不只是口上念,如果只是順口溜過,心中什麼也不觀想,則不一定有巨大的功德。

 

  後一頌觀想:攝集各種質地好、款式美觀的古現代最殊勝的衣服供養諸佛。種種檀香、香末、燒香等最殊勝的妙香,各種數量極多、形相各異的燈器、蠟燭等,在天空中排列得極為美觀。每一種供物,都堆積得像須彌山那樣高廣,如此眾多的供品,我都統統用以供養諸佛如來。

 

  我以廣大勝解心,深信一切三世佛,悉以普賢行願力,普遍供養諸如來。

 

  我以廣大的勝解之心,深信所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,對每尊佛都平等以普賢菩薩的威神力,一念之間普遍供養一切諸佛。

 

  第三支--懺悔支:

 

  我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嗔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一切我今皆懺悔。

 

  對於我往昔由貪嗔癡,以身語意所造的一切罪業,不論是嚴重的五無間罪,或者微小的罪業,我都深生追悔,同時下大決心,未來永不復造。

 

  念誦時,一邊觀想,對無始以來造過無量罪業深生慚愧,同時猛利發誓,今後絕不再造。這樣具有追悔以往和防護未來的兩種善心,才是實修懺悔支。

 

  第四支--隨喜支:

 

  十方一切諸眾生,二乘有學及無學,一切如來與菩薩,所有功德皆隨喜。

 

  觀想: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中所有五道有情的功德,也就是所有凡夫眾生下至生起一念善心的功德,所有二乘有學無學聖者出離心、戒定慧、漏盡通等無漏功德,所有大乘菩薩六度四攝的功德,所有諸佛如來因地發菩提心、行持六度,乃至果地成佛示現八相成道,在種種法會之中轉法輪度眾生的功德,悉皆攝集在內,至心緣此功德大海,修習歡喜心。

 

  念誦偈文時,內心真切憶念功德而修習歡喜,一旦引生歡喜心時,便能攝集無量功德。倘若僅是口中念誦,內心沒有引生隨喜的善心,念修的效果就很差。

 

  第五支--轉法輪支:

 

  十方所有世間燈,最初成就菩提者,我今一切皆勸請,轉於無上妙法輪。

 

  勸請的物件是十方浩瀚世界中福慧資糧圓滿、最初示現成就正等覺的諸佛,無論對任何一尊初成菩提的佛陀,我們都應發心為了全法界眾生,身口意恭敬、殷勤地勸請佛陀,能為一切世間眾生常轉勝妙法輪。

 

  勸請的目的:通過佛陀轉法輪,能讓一切眾生解脫生死,成就菩提。要真正發起請轉法輪的願心,而且是發願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口意業無有疲厭,需要跟隨普賢菩薩發起這樣的大願,以此大願心才能攝集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 

  佛轉法輪是關係法界眾生暫時、究竟利樂的極重大事業,所以理應至心勸請諸佛轉妙法輪。

 

  第六支--請佛住世支:

 

  諸佛若欲示涅槃,我悉至誠而勸請,唯願久住刹塵劫,利樂一切諸眾生。

 

  觀想:當十方諸佛度生因緣已盡,準備趣入涅槃時,身為大乘行者,理應在佛的面前虔誠地祈請佛陀,為了苦難眾生暫時、究竟的利益而長久住世。

 

  勸請之心要廣大圓滿,請佛住世的時間不是幾年,而是請佛在佛刹極微塵數的大劫中一直常住世間,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。

 

  第七支--回向支:

 

  回向是能轉變善根的大善巧,通過如法的回向,能讓前六支所修集的善根輾轉增上廣大,乃至無窮無盡,因此修習回向極其重要。

 

  所有禮贊供養福,請佛住世轉法輪,隨喜懺悔諸善根,回向眾生及佛道。

 

  觀想:統攝前面修集禮贊、供養、請佛住世、請轉法輪、隨喜、懺悔等善根,回向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,令自他有情同成佛道。自己一定要有這樣的願心。

 

  回向的體性是願,回向和願如何區別呢?成就善根之前的希欲叫願,成就善根後的希欲是回向。我們希望善根都成為眾生成佛的資糧,以如此廣大願心攝持回向,善根就成為大菩提之因,直至成佛都不會窮盡。

 

 

 

 (節選自正法妙音第五冊《淨心引導講記》)益西彭措堪布 開示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市民的天空 的頭像
    小市民的天空

    ♡ 天空。♥

    小市民的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